致霾成因成迷,我們何以告別霧霾?
- 2015-12-19 14:06:10 編輯:admin
籠罩華北的大范圍重度霧霾剛走,預測新一輪霧霾又將來襲。關于霧霾是怎么來的,有關方面和專家竟莫衷一是。缺乏權威科學的說法,加重著公眾的疑慮,也損害著相關方面的公信。(12月6日新華網)
就在相關職能部門信誓旦旦地說,9個城市的霧霾成因已經找到的同時,新華社發文又對霧霾成因給予了批駁,認為一些部門間對霧霾成因不同種說法,疑似是在撇清關系。霧霾令人惱,找不到致霾成因,更令人丈二和尚痛苦不已。不知病因,何以對癥下藥,我們何以盡早告別霧霾?
為了減輕霧霾,環保部、農業部及各省市相關部門也是蠻拼的,前段時間霧霾“鎖城”的時候,更是下派了幾個督導組到東北三省及京津冀等地督導。 加上近些年連續發射的衛星,都在不同程度上在霧霾的成因、路徑等上有所作為。然而,即便是下了這么大的力氣,動用了這么多資源,霧霾成因,依然“云里霧 里”,難道真的是現代科技手段不夠強大,還是我們觀測的標準不統一,抑或是我們還沒有舍棄小利益格局真心治霾?
以北京等地近期的重度霧霾為例,環保部門專家認為與采暖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密切相關。住建部門有關官員則認為,其主要原因是汽車尾氣, 不是供暖。中國氣象局專家認為,主要是外來輸送。而北京市環保局不久前剛發布報告認為,霧霾成因中北京本地產生約占七成。貌似各方說的都在理,但是,普通 公眾更為關心的是,致霾原因到底是什么?因為這關系到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治霾?關系到國家大把大把的治霾專項資金使用效能如何?更關系到普通公眾如何能夠自 由的呼吸。
不可否認,一個地方的霧霾成因,并非是單純的,既有輸入性的,也有本地形成的,即便是本地的,也會有季節、天氣等因素,不同因素作用大小也會 發生變化。但是,當觀測方法、標準和發布主體不統一的情況下,霧霾成因,就有些“橫看成嶺側成峰”了,我們也真的就成了“只緣身在霧霾中”了。治霾的需求 強烈而迫切,我們需要的不是嘆息,不是迷茫,我們需要的是清晰的分析,有力的舉措,堅定的目標路線圖能夠得以落實。
霧霾之下,我們沒有離開的資本,即便是富商巨賈。馬云吐嘈說,“霧霾出現的時候,真希望自己是外星人回到火星上去”,但這只是吐嘈而已。我們還需要回到現實中,用心去面對,用辦法去解決。
我們仍然要回到現實。治霾,需要明確一個責任部門牽頭。就像早些年的污水治理,就像是打擊假冒偽劣食品,不能“九龍治水”,政出多門,結果是政策的效力被瓦解,靶子打偏了,箭射亂了,氣力也消耗了不少。霧霾鎖城頻光顧,治霾遙遙無期?公眾的心聲,國家相關部門應該懂。
2015-12-07 00:47:22 來源: 紅網(長沙)
轉載自 http://news.163.com/15/1207/00/BA6NE0M500014AEE.html